当嘉靖看到这封奏疏时,表情复杂。他并未立即动怒,反而心生一种莫名的情感。历史上敢直言皇帝贪色好财的,恐怕就只有雒于仁一个了吧。尽管如此,嘉靖并未追究他的责任,也未将此事公开,反而暗中将奏疏截留,不让外界知晓。
此时,内阁首辅申时行见到此奏疏,深知这封信的内容可能会对嘉靖的形象产生影响。于是,他小心翼翼地建议嘉靖,应该暗中处理此事,避免让雒于仁的言辞引发更多的纷争。申时行提出,若嘉靖愿意,可以命令雒于仁辞职,并将其贬职回家,以此化解此事。
嘉靖听后,沉默片刻,最终同意了申时行的建议。在内阁的运作下,雒于仁的辞职得以顺利进行,且嘉靖也顺势将他贬回老家,除去了这一“麻烦”。
二、嘉靖帝为何能够在不上朝的情况下稳坐朝政?
嘉靖的稳坐皇位,虽然表面上看似与其缺席朝堂有关,但实际上,这背后隐藏着大明朝体制的深层优势,以及嘉靖极为高超的治国技巧。首先,嘉靖能够在不上朝的情况下维持权力,得益于其极为高明的人事安排。
1. 任用奸臣
其中,严嵩父子成为了嘉靖在朝中的得力工具。严嵩虽然表面上滥权腐化,结党营私,然而在嘉靖面前,他十分明智地保持低调,始终以取悦嘉靖为最高目标。嘉靖并未视其为有害之人,反而将其作为一个能有效控制朝政的工具。严嵩以“取悦上帝”的方式,成功帮嘉靖稳住了内阁,并通过其控制了朝中的大权。正如《明史》所言,严嵩的行事“惟一意媚上,窃权罔利”,这意味着他虽然恶名昭彰,但对嘉靖而言,却不过是一个听命的工具。
2. 依赖锦衣卫
其次,嘉靖通过锦衣卫这一特务机构来加强对朝政的掌控。锦衣卫不仅为嘉靖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,而且还充当了嘉靖处理政务的耳目,甚至在严嵩不再可用时,锦衣卫也能作为另一种力量来帮助嘉靖保持政权的稳定。虽然嘉靖常常不出朝堂,但通过锦衣卫,他可以随时掌握内外局势,且不受任何束缚。
3. 强化内阁制度
大明的内阁制度为嘉靖提供了便利的政务管理手段。内阁制度使得大臣们的奏折可以快速传递至嘉靖手中,尽管他未亲自出席朝会,但仍能通过内阁掌控决策的方向。内阁首辅虽然有名义上的权力,但实际权力远不如嘉靖自己,这使得嘉靖能够通过内阁,间接管理国家事务,确保朝政不至于失控。
因此,嘉靖的不上朝并未削弱他对朝政的掌控,反而通过精妙的权力运作,使得他在消极的态度下,依然能够维持其政权的稳固。这也反映了嘉靖帝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深刻的治国能力,真可谓是“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”。
总之,嘉靖虽然缺席了朝政,但他通过一系列的巧妙安排,依然维持了自己的权力,甚至在不亲政的情况下,仍能确保国家运转。这样一位政治家的智慧,实在令人叹为观止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