↓
赵氏学生学生邓散木,将虞山派印风传播上海、北京、东北等地,流传深广。
虞山印派
方寸之间,气象万千
布局极其灵活,突出书趣笔意
印章内容涉及经史典故、诗词佳句、名句警语、书画理论等,印面能映射出秦汉印玺的艺术之美,更能积极地从甲骨、钟鼎、石鼓、小篆、籀文、封泥、晋砖、秦汉瓦当等文物、书法艺术中汲取营养,形成虚实相生的美感,传承不息。
人才辈出
林皋字鹤田,又字鹤颠、学怡、鹤道人。篆刻师吴门文彭一派,传娄东汪关之学,其篆作绵密秀挺,雅妍有致,驰誉印坛,时称“林派”。
沈龢字石民,篆刻始师法文彭,即以六书为准则,从汉印入手,形成自己苍润厚朴、圆劲秀丽的特色,名振一时,是虞山印派代表人物之一。
王瑾字亦怀,师从岳丈学艺,又得蔡天涯指授,其篆刻师林皋、沈龢而技艺高出时辈,陈祖范称其“动刀甚微,骨格青苍、气韵风秀”,是虞山印派代表人物之一。
林皋、沈龢、王瑾三人为虞山印派开创阶段代表人物,当时追随者甚众,主要有伍柳门、冯行贤、凌南楼等。
严源字景湘,号素峰,得名师徐浩庵指点,篆刻艺术一时无双,其印刻划遒劲卓越,仿佛快剑斫阵,强弩千里。
毛琛字室文,号寿君,诗笔雄深,卓然为江左大家,当时诗坛名流如蒋士铨、吴蔚光、孙原湘都十分推崇他。
翁苞封字竹君,号石梅,其篆刻以石为基础,自辟蹊径,成一家面目,刀法灵活坚实,彻底改变了虞山印人的积习,为清代中期虞山派重视古文字研究风气打下了基础。
殷用霖字伯唐,向杨沂孙学书法篆刻之艺,尽得其传,篆隶铁笔,总结古人两法之得失,创造了一种全新技法,刀刀有法,犹如机制,技法之纯熟,功力之深透,令人叹为观之。
杨沂孙字咏春,号子与,晚署濠叟,常熟人,从翁苞封学艺,得其心解,篆书名重一时,兼工篆刻,虞山印人讲究文字学的风气,实际由杨沂孙提倡。
赵石字石农,号古泥,又号慧僧,别署泥道人,初师李钟治印,后寓沈汝瑾家琢砚,吴昌硕器重之,授印诀,后学吴而不为所囿,治印逾万,名满江左,一时从者甚众,为新虞山派篆刻宗匠。
赵林字晋凤,自幼受父艺术薰陶,爱好书法篆刻,毕生致力于书法与篆刻,她的刻印继承了新虞山派的风格,又博学众长,布局疏密相当,刀法刚劲,厚重古朴。
文化传承
为保护和传承虞山派篆刻艺术
1988年
虞山印社成立
2002年
虞山篆刻艺术馆建办
2005年
虞山镇被评为“江苏省特色文化(篆刻)之乡”。
2008年
虞山镇被评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(篆刻)之乡”。同年,虞山篆刻艺术馆迁至文保单位荷香馆4号张宅,更名为“虞山派篆刻艺术馆”,集中展示了自元、明、清、民国及建国后常熟印人各个历史时期的印谱、印章等名人佳作、实物和照片资料。
2009年
“虞山派篆刻艺术”被公布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。
△虞山派篆刻艺术非遗传承人:朱启刚
自幼喜爱金石篆刻,十二岁时涉足印坛,私淑虞山派一代宗师林皋(字鹤田),新虞山派宗匠赵石(字古泥)。2008年被虞山派当代传人朱家炎先生收为关门弟子,同年被苏州市级传人归之春先生收为关门弟子。
朱文印承虞山派林鹤田圆朱铁线一路,偶略涉及封泥一路。印风细腻、文静,白文印走赵古泥一路,传承新虞山派印风,又汲取归之春、朱家炎二位先生特长,规整中见古拙,刀法老辣,印风大气。
方寸之间,传递金石精神
如今,在文学艺术上
虞山诗派、虞山琴派、虞山画派
和虞山印派
是江南文学艺术的四颗璀璨明珠
虞山派篆刻艺术
印章布局平实稳重
疏可走马,密不透风
使局部和整体融于一体、气势贯连
了解虞山派篆刻艺术
感悟传统格局之美
从而增添更多艺术灵感、生活意趣!
游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
来一场
非遗体验之旅吧!
THE END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