鹰形陶鼎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,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。该鼎周身光洁不加纹饰,粗大鹰腿与尾羽巧妙地分为三个支点,成鼎足之势。既强化了雄鹰固有的形神特征,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。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,鹰形陶鼎的问世表明,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,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。

【古人的节奏感 】

打鼓表演想象一下

彩陶鼓

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

( 约公元前3200 年- 前2000 年)

中国国家博物馆藏

此彩陶鼓呈漏斗形。粗端呈喇叭口状,口沿外侧分布一周鹰嘴形的倒钩。另一端形似罐状,口部朝向外侧,通过鼓身中部的圆筒与粗端的喇叭口相贯通。粗细两端对应位置各有一个扁桥形器耳,穿绳后可以携带和悬挂,也可以背挎在人身上进行表演。彩陶鼓属于单面鼓,使用时敲击粗端的皮革鼓面进行发声,罐形一端可起到共振扩音的作用,又能保持鼓身平衡,使鼓面始终处于适合敲击的状态。除了形式独特以外,陶鼓的器身还布满花纹,粗细两端均饰多道平行的折线纹,鼓身中部饰色彩不同、间距不等的平行带状纹。

远古时期的鼓分木鼓和陶鼓两类。早期的鼓可能是受到陶罐、陶盆等容器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,因此,在形式上带有陶器的烙印。木鼓因材料易朽,实物很难见到,而陶鼓则质地坚硬,即使鼓皮、附件等朽烂无存,鼓身却可以保存比较长的时间。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,声音雄壮而且传送很远,所以在远古时期的祭祀、乐舞、征战、狩猎等活动中多有使用,有时也兼作报时、报警的工具等,尤其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。

【古人的才艺 】

笛声悠扬近万年

骨笛

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文化

( 约公元前6100 年- 前5000 年)

中国国家博物馆藏

此骨笛采用涉水禽类的长骨制成。笛身略弯,两端稍粗,中部略细。两端骨管部分都经过切割,磨制规整,加工精致。骨笛侧面开7 个圆孔,孔径基本相同,间距大体相等,呈一字形纵向排列。这些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,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,人们已经开始了音乐方面的早期实践并成功地制作了乐器。

(本文图文节选于《中华文明——古代中国基本陈列》图册。 )

【穿越古代中国】

编辑 | 两只花猫

糖醋排骨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